门户网站隐私条款存在危险问题
该机构在一份新的报告中分析了互联网上十家高人气网站和几个新兴网站。下文将会阐述它们的条款是如何影响到你的隐私,以及其他公司应如何效仿这些条款中的最佳做法。
不管条款之间有什么相似点或共同点,有一点是清楚的:你的信息正在被大量收集,尽管其中有些数据并不值得一提(比如搜索词的流行)。
隐私的存在不仅仅限于网络,但它使近乎无限制地收集信息成为可能。现在的问题不是各公司会不会收集你的信息,而是如何使用这些信息。
研究范围内的15个隐私条款包括一些规模较大的门户网站、零售网站、非盈利机构以及几个创业网站:Google、Yahoo!、Wikipedia、微软、AOL、Amazon、eBay、Facebook、Craigslist、Photobucket、《纽约时报》、WebMD、Ask、Cuil和Ixquick。
在分析中,“共同数据项目”提出了七个问题,让公司回答是或不是。以下便是现有隐私条款存在的几个危险区域:
隐私信息未得到条款保护
没错,在有的隐私条款中,一些网站和服务收集的信息并不包括在法律条款之中,第三方广告商使用用户信息的方式便是一例。换句话说,外界广告商在某网站收集的任何数据都不在保护范围之内。
模糊定义
很多大网站在定义区分哪些是、哪些不是个人信息上都做得不够。在它们的描述下,甚至像IP地址这样与法律密切相关的信息竟然也可能不被包括在个人信息之内。
信息保留
去年前后隐私条款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信息保留的方式。Yahoo和Google并未承诺在用户删除帐户后也将用户信息删除,但会在几个月后将信息进行匿名处理。
这从企业角度来说并不为奇,因为放弃用户信息(即便是匿名信息)对于围绕操作和提供信息的公司来说是不小的损失,但用户对于自己信息如何被匿名化处理的知情权是至关重要的。
用户选择
用户对于信息收集和隐私的选择权是最有待发展的领域之一。比如,Google现在允许你具体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link),并据此向你提供相关内容广告。该举措既提升了Google的业务,又增加了用户使用Google产品时的控制能力。
“共同数据项目”在结论中断言,公司不应该指望用户阅读隐私条款。考虑到目前尚未有人提出过这样的观点,该组织的论断似乎不太乐观。但对于公司来说,这便要求它们预见到人们会认可隐私条款的哪些部分。如果没有人注意隐私条款的话,又怎么能指望他们遵从处理私人信息的规范呢?
网站设计
- Indesign设置字符基线偏移、旋转与间距
- 华为新机获入网许可 很有可能命名为G8
- win10系统指纹无法设置提示关闭windows hello然后尝
- thinkpad笔记本怎么使用随机应用地址上网-
- 安装KB3105208后蓝屏怎么办?win10预览版安装KB310
- 安装Win8.1系统时提示“Windows安装程序无法将win
- 戴尔笔记本VT怎么开启- 处理器虚拟化技术开启方
- CSS实现连续数字和英文的自动换行的方法
- 什么是万卡? 小米发布会或将发布小米万卡·O
- 电脑笔记本的键盘如何除尘-
- Illustrator(AI)利用渐变网格工具来设计制作漂亮的
- 电脑通过命令更新IP地址和DNS服务器地址的方法
- 光盘里面的音乐文件怎么转换成mp4格式?
- ai如何将线条变成圆头-
- Win10侧边栏打不开在有些时候无法打开如何解决
- Win8.1安装软件提示所注册的密钥集无效导致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