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
怒族,是中国云南省独具特色的一支民族,人口约2.8万(2000年)。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却无文字记载,大多使用汉文。怒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方言差异极大,几乎不能互通。由于长期与傈僳族共处,许多怒族成员能够流利地讲傈僳语。
怒族的分布不仅限于云南省的怒江两岸,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以及西藏的察隅县也有他们的身影。怒族这一称呼来源于他们居住在怒江两岸的事实,他们是怒江和澜沧江两岸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他们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早期居住在云南省福贡、贡山的土著,以及唐代“庐鹿蛮”的一部分。此后,他们经历了多个朝代的管辖,包括南诏、大理、元、明等,最终归属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统治。在历史的长河中,怒族除了受木氏土司的管辖外,还受到察瓦龙藏族土干总、喇嘛寺以及兰坪菟峨白族罗姓土司的统治。
辛亥革命后,怒族地区的行政划分经历了多次变更。1913年,在兰坪县设立怒俅殖边总局,后来设立行政委员公署和殖民公署。直到1933年,将公署改为设治局,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
怒族的文化底蕴丰富。他们的传统信仰是民族的原始图腾,但也有信仰藏传佛教和的。男女服饰以麻布为主,日常饮食以玉米为主,特色食品有咕嘟饭、包谷稀饭、包谷粑粑等。值得一提的是,怒族人不论男女都能豪饮,饮酒时必定唱歌,每次都会醉倒。
怒族的图腾文化也极为独特。图腾达比亚是他们重要的文化象征。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怒族的信息,可以关注中华全家福之怒族全家福,带你深入了解这个民族的点点滴滴。
想要更多关于怒族的奇闻异事和文化传承,请关注我们的频道——奇技网。这里将带你走进怒族的世界,感受他们的独特魅力和丰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