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最穷的官员群体教授们靠屠户给钱度
有一类被称作教职的官员,他们既存在于府一级的学府,也存在于县一级的官办学校。在百姓眼中,这些被称为教授、教谕和训导的官员地位不低,但实际生活却远不如那些基层小吏。为何如此?只因他们手中无权。
典史、巡检和书吏们参与治民,虽然权力不大但足够使用,薪水不高却能捞取不少外快。教授和教谕们主要负责管理官学,名义上是生员(即秀才)的老师,实则处于尴尬地位。官学平时无需上课,大考之际,秀才们也仅在家用功,自学于校。更令人唏嘘的是,县、府、院三级考试的主持者并非他们,而是县太爷、知府和学政。
在那个时代,人们只尊敬那些录取他们的人为师。尽管教授和教谕名义上担任老师,但无人真正认可他们的地位。连秀才都不买他们的账,老百姓更不必说。官学又称学宫,与孔庙一同被置于高堂之上,老百姓对其一无所知,甚至连学宫也被一并冷落。
作为学官,他们无外快可捞,仅有的三个赚钱机会也微不足道:一是参与童子试的保人手续费;二是新入学童生的孝敬;三是每年祭孔仪式后的猪头祭品。这些收入对于其他官员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对于教授和教谕来说却是难得的进项。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常年处于贫困状态。清代的官员实行低薪制,县令的薪水每年仅40两银子,教谕和训导的薪水更低得可怜。如果仅靠薪水度日,任何人都难以度日。教授们被人戏称为“豆腐官”,他们的生活清苦到了极点,唯一能期待的就是每年祭孔时能得到一点油水。
老实的人只能坐等那一天打打牙祭,但那些不那么老实的人会在祭品上做文章。祭礼由教授们操持,祭品的好坏全由他们说了算。他们会以祭品不足为由收取额外费用,比如挑剔猪头太小。屠户们无法与朝廷命官理论,只能塞点银子以求过关。在直隶地区,祭孔时照例要杀羊,教授们就改挑剔羊的大小。因为教授们平时买不起肉,剩余的肉也无法保存,所以他们趁机捞几个银子以备日常开销。百姓们对此心知肚明。
尽管教授是个斯文的官职,但斯文不能当饭吃。薪水太低的他们也会干些不斯文的事儿。